市调大赛 | 你的结论和建议写对了么? |
Published:
首先,在写结论和建议前我建议同学们再次重温你们在开始时对调查目的和意义的回顾,可以问一下:
我的目的是什么?
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 如果弄清了这两个问题,结合我们的研究主题就会汇总(而不是得出)我们的结论:
结论是通过我们的定量调查和定性分析得到的,不是基于参考文献的,因此结论的得到一定要有数据支撑,切记出现:“显著高”、“明显增长”、“很相关”等不精确的文字,一定是结合数据得到的有数据支撑的结论。例如,避免泛泛而谈(如“指标下降”),应明确问题根源(如“30%用户因页面加载超2秒而流失”),其他的如:
“用户流失率较高,建议优化用户体验。”改为“支付环节流失率占整体流失用户的42%,其中30%用户在支付页面停留超过1分钟后放弃支付(行业平均时长为30秒)”这样数据支撑,显示了滞销商品比例、资金占用量、行业对比,同时方案可执行,可直接提建议。
“某渠道广告效果差,建议减少预算。”改为“信息流广告渠道A的CPA(单用户获客成本)为85元,高于行业均值50元,且带来的用户7日留存率仅15%(其他渠道平均25%)。”这样就对比基准明确,表达了行业均值、内部其他渠道表现。
因此,结论的汇总,是基于描述和建模分析的显著发现,不能够解决调研目的的结论不是好结论,不符合调研意义的结论不是好结论,要做到:
绑定具体指标:如百分比(42%)、时间(180天)、金额(1200万元)等;
对比基准值:行业标准、历史数据、竞品表现;
明确行动效果:用“预计减少XX%”“释放XX资金”等量化结果;
避免模糊词:替换“较高”“部分”为具体数值,删除“可能”“大概”等不确定表述。
同时,结论建议不要超过3部分(或3条)。
其次,建议是在结论的基础上撰写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一定要与结论对应,因此,建议一定不能是空泛之谈,一定是可执行的可落地的建议,如“建议消费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这个建议具有普适性,但不具可行性,如果你是决策者看到这样的建议,作何感想呢?
我们的建议可以是这样的:
结论:支付环节流失率占整体流失用户的42%,其中30%用户在支付页面停留超过1分钟后放弃支付(行业平均时长为30秒),建议为建议将支付步骤从5步压缩至3步,预计可减少15%的支付流失。
结论:信息流广告渠道A的CPA(单用户获客成本)为85元,高于行业均值50元,且带来的用户7日留存率仅15%(其他渠道平均25%)。建议为将渠道A的预算从30%降至10%,并将资源倾斜至ROI更高的短视频渠道B,预计整体获客成本降低20%。
类似的例子如下:
案例1:针对某新茶饮品牌计划推出“低糖健康奶茶”的需求,通过混合调查法(定量问卷+深度访谈)验证用户画像,在门店投放二维码问卷收集1000份样本,结合20名高频顾客访谈发现30%男性用户同样关注低糖选项,修正核心人群为25-40岁健康意识强的男女白领,建议产品命名强调“零负担”并采用中性包装设计,同时在办公区门店增加“买奶茶送能量棒”的男性向促销活动。
案例2:某智能手环厂商为应对市场份额下滑,通过调查1000名竞品用户进行NPS对比,发现竞品在续航和APP交互上得分高15%,结合电话访谈明确40%用户抱怨本品牌充电频率过高(2天/次 vs 竞品5天),建议优先优化电池容量以提升NPS 25分,并在电商页面对比竞品参数突出“超长续航”卖点。
案例3:某零食品牌研发辣味山药脆片时采用盲测法,调查500名商超消费者试吃3种辣度版本,数据表明中辣版复购意愿达65%但20%用户建议增加咸鲜味,同时女性对微辣偏好占比58%,最终主推中辣版本并附加咸鲜调料包,线上推广侧重“追剧轻辣零食”吸引女性用户。
案例6:某连锁便利店评估三四线城市新店选址时运用神秘顾客法,调查员统计目标区域人流量、竞品门店数量及消费动线,发现某区域周末人流量达5000人/天但鲜食供应不足,建议新店增加早餐鲜食(饭团、热豆浆)并将价格低于竞品10%,通过差异化品类提升竞争力。
以上!
祝大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