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调大赛 | 你的市调报告落选是不是因为存在了这些问题? |
Published:
近期很多高校开展了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恭喜一部分晋级团队,还有一部分研究参赛队因为目标总体不确定、总体范围过大、抽样方案不合理、方法不对应等三大主要问题丢分严重,从而失去了继续晋级的机会。
今天我来结合市调最新的打分表(本科组)梳理下失分的原因。
一、研究选题与方案设计失分点(评分项1&2,共50分)
- 研究对象不确定
- 直接影响评分项1(研究选题)和评分项2(方案设计):
选题需明确聚焦具体群体/现象(如”北京市Z世代消费偏好”而非笼统的”消费者行为”),千万不要写北京市消费者,首先消费者群体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其次即使有明确的定义,这个群体的抽样框也很难构建,因此我们也无法保证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若研究对象模糊,会导致选题实际价值不足(扣10-15分),且方案设计逻辑断裂(如抽样范围不清晰)。
其次是总体太大,我一直建议参赛队伍的总体尽量不要超过省级区域,按照我们国家几大全国性调查的经验,一个具有全国总体代表性的样本量至少要保证有10000及以上的样本来那个,并且是通过概率抽样获得。我们一是没法做到获得这么多样本,二是没法做到完全的概率抽样,因此不要把群体定的太大。
一旦总体不明确或目标总体过大,那我们的样本很难保证有代表性,也就是说咱们问卷数据的分析只能代表他们自己没法往大的总体去推,因此你的结论和建议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尽管你后面的内容可能也很丰富。
改进方向:
目标总体一定是具体的,最好用年龄来界定(如北京市18-28岁常驻居民)
目标总体不要过大,不要把全国人民做总体,可以是河北省Z世代或者北京市朝阳区的Z世代等
- 抽样方案不合理
属于评分项2(方案设计)的核心考核点:包括未结合研究对象特征选择抽样方法(如分层抽样误用为简单随机抽样,同时样本量计算缺乏统计学依据(如未说明置信度、误差范围),直接导致方案科学性扣分(15-20分)。因为本次比赛主要考察抽样调查部分(共计分数有40分),因此咱们的评分点的内容一定要在我们的报告里进行提现,最好是通过目录就能让评委感知到我们做的事情。
改进方向:
采用”问题驱动”选题法(如针对某政策/社会热点设计研究问题);
采用标准的公式计算最小样本量,并通过文献对标同类研究抽样方法。
做好多阶段抽样的过程
二、调查实施与数据分析失分点(评分项2&3,共40分)
方法不对应问题链,不要为了炫耀你的方法而去刻意解决问题,若方法脱离研究目标(如用回归分析解决分类问题),会导致分析方法选择不当(扣15-20分);
工具使用错误(如SPSS聚类分析未标准化数据)将引发数据与结论关联性弱等都是常见的失分点。
质量控制缺失,做好问卷控制,一定要把如何控制数据收集的质量写清楚
未说明预调研、信效度检验(如Cronbach’s α<0.7仍采用问卷),导致过程规范性扣分(5-10分)。
改进方向:
构建”研究问题-假设-方法”对应矩阵:
研究问题 | 统计方法 |
---|---|
影响因素识别 | 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 |
群体差异分析 | 方差分析/T检验 |
变量间潜在关系 | 结构方程模型 |
三、系统性扣分延伸影响
文献综述脱节,应用类问题一定要选择近3年的文章,高质量的文章和尽量不要硕博士论文和报纸内容。方案设计尽量有相关参考文献,若未引用最新抽样理论文献(如2010年后发表的PPS抽样改进方法),会导致文献与方案设计关联性扣分。
创新性缺失(加分项,影响总分),一定在目录中凸显出来。
常规方法组合(问卷+描述统计)难以获得创新加分,需尝试混合方法设计(如问卷+爬虫数据融合分析)。
四、冲刺省赛的优化框架
研究对象:采用”3W聚焦法”
Who:明确界定核心群体(如”一线城市月薪8K以上Z世代”);
What:锁定具体行为(如”国潮品牌复购行为”);
Why:关联政策/企业痛点(如”新国货品牌出海策略”)。
抽样设计:执行”双阶段验证”,尽量实施线下调查和概率抽样
方法对应:构建”方法-问题”证据链
祝大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